“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是不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河南省实施了两期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三热三不热”难题,但一些发展难点依然存在,需要综合施策加以解决。
打破部门壁垒,教育就业“双连通”
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县区一级,由于管理体制障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教育部门不了解企业用工情况,人社部门不了解学生、专业情况,基层普遍对职业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河南信阳市平桥区2011年成立河南首个县(区)级“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将原来分散在人社、教育、民政等部门的职能统筹起来,明确其为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又按照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规划建设了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公共实训基地,中间是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周边是车间,一个车间连着一个企业,学校开设的每个专业都有一家企业在校生产、办公。
“在实训基地建厂,不愁招工。”信阳泰蓝仿真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贵林说,通过与基地内的信阳航空服务学校合作建设飞机发动机维修模拟器专业,学生毕业不出校门就能找到就业岗位。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吸引21家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入驻,年培训超过1.5万人次。
平桥区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其他市县也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在省级层面,河南对全省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热情和学生上职校的积极性。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职业院校有868所,在校生达239.05万人,职业教育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办学体制 校企融合“天地宽”
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然而,“校热企不热”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企业不积极主要是因为与学校合作找不到盈利点。”河南龙翔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端中说,“企业投资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可是学生毕业后却到其他企业,合作成了单纯出钱的事,自然‘校热企不热’。”
针对困境,河南从探索实施多元体制办职教入手,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先后支持11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便是股份制办学的“尝鲜者”。2015年初,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河南龙翔电气有限公司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成立了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校占股51%,企业占股49%。“企业是学校的,学校也是企业的,这才是真正的校企融合。”李端中说,目前,公司1/3的员工都是这里培养的。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震表示,历经10年的实践探索,学校采取混合所有制、购买服务、托管等形式,先后选择了上百个合作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校企融合,河南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25个,先后组建职教集团64个,共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122家。10年来,河南各大职业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5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多万人次。
消除改革难点仍需打好“组合拳”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上述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三热三不热”难题,但离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距离。受访教育、企业界人士反映,现实中依然存在地方不够重视、社会不够认可、政策难以落地等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需要综合施策加以解决。
一是地方不够重视。在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认识上,一些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只重视发展普通高中,“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二是社会不够认可。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影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见。河南省商务学校校长张士平认为,现在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有或多或少的歧视,这进一步恶化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三是政策难以落地。国家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很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是原则性的,没有可供落地实施的细则,导致政策空转,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要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须综合施策。一是设置全国性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资金缺口;二是推动优惠政策接地气、讲实效,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比如细化减免税政策规定等;三是大力倡导劳动光荣,提高蓝领工人的待遇。